close

孩子「無感」怎麼辦?

 
「為什麼都不想理人?」、「只對打電腦有興趣,做其他的事情都提不起勁?」
 
我們不禁疑問:「現在孩子到底怎麼了?」但是捫心自問,我們又了解孩子多少?孩子的喜怒哀樂,是否會與我們分享?還是閉鎖在自己的世界?不知道如何釋放與紓壓,只能在遊戲或臉書中尋求慰藉與認同。因此,孩子對生活無感、對學習無趣、對自己沒自信,選擇「宅」在自己的空間,「窄」化了未來的路,不知理想與目標在何方?在缺乏感知環境與探索內在的能力下,讓孩子透過「五感」的學習,就能從「無感」狀態發展「有感」覺知!

 陳建榮老師 2013/01/15

「為什麼都不想理人?」、「只對打電腦有興趣,做其他的事情都提不起勁?」

我們不禁疑問:「現在孩子到底怎麼了?」但是捫心自問,我們又了解孩子多少?孩子的喜怒哀樂,是否會與我們分享?還是閉鎖在自己的世界?不知道如何釋放與紓壓,只能在遊戲或臉書中尋求慰藉與認同。

因此,孩子對生活無感、對學習無趣、對自己沒自信,選擇「宅」在自己的空間,「窄」化了未來的路,不知理想與目標在何方?在缺乏感知環境與探索內在的能力下,讓孩子透過「五感」的學習,就能從「無感」狀態發展「有感」覺知!

1.多「感情」、多分享:親子互動不光只是作業、考試及成績,多與孩子聊到自身的學習與成長歷程,特別是高峰與低潮,讓孩子從中吸取生命經驗,進化親子之間的感情。

2.多「感受」、多互動:過「宅」的孩子肯定無感,讓孩子多到戶外走走、多與人群接近,多到親朋好友家,接受不一樣文化的洗禮,擴大感受深度與廣度。

3.多「感冒」、多抒發:不只身體會感冒,心靈也會受傷,能看顧好孩子的心才是完整的照顧。創造出安全與開放的環境,恣意把心打開、把話說出來,孩子面對身心的挫折與無助,才容易加以修復與療癒。

4.多「感官」、多吸收:透過書籍與電影,和孩子一同欣賞與討論,增進感官的吸收力,不僅可增進親子樂趣,更能讓孩子具備理性批判、感性同理的能力。

5.多「感恩」、多行動:孩子從小能習慣體貼他人、幫助弱勢,懂得感恩與回饋,就是上天給予最珍貴的禮物,因為人生之路必定有自身動能與貴人相助。

評論孩子前,不妨先問自己,我們大人對生活與人生是否也是同樣無感?大人的言行合一更能讓孩子對生命洋溢著豐富的感受。親情的馨香溫暖,更是讓孩子感受到有感幸福的第一條件,且讓我們和孩子一起藉由「五感」體驗,建築身心靈的平衡,營造出溫馨滿懷的生命感動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