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親子天下分享 (1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孩子上學了,媽媽變“懶”了!

兒子航航背上書包了,父母也背起了更多的責任。

似乎父母養育他到7周歲,就等著他背上書包這一天。

心也隨之不輕鬆起來,身影也比以前更忙碌起來。

早上催促他起床,幫他整理書包,

晚上陪他讀書,檢查作業,輔導功課。

 

為他忙前顧後,然而孩子卻不領父母的“勤”,

依然我行我素,成績並沒有太大的起色,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家是最好的教室,家長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佳導師

2015/03/27 瀏覽人次:90,634  蘇仟雯

 

 

 

 

「琪琪都小一了,每次吃飯都吃到全家吃完水果聊完天各自回房,為了一頓飯,讓我們母女關係緊張,真是的。」,「老師怎麼辦,最近孩子寫數學作業,寫不到十分鐘就開始東摸西摸,數學分數直直落,我好擔心,是不是要幫他找個家教、還是送到安親班啊?」每次面對爸爸或媽媽們的訴苦或詢問,聽完孩子們十八般狀況樣樣通,與爸媽天天上演的決鬥戲碼,就會覺得真的是辛苦大人與孩子了。然而仔細地聽完整個狀況,抽絲剝繭後,就會發現,這些狀況其實是能破解的。 

  要讓孩子變得能的好好吃一頓飯,好好寫完功課,在過程中有足夠的注意力去持續性的完成任務,關鍵字就是「專心」。不管是先天注意力不足的孩子,或是後天外部環境因素導致做起事來不專心的孩子,這些孩子們需要的是父母親的陪伴,在孩子小的時候花的時間與心思來陪伴孩子,在陪伴的過程中培養專注力,引導孩子把日常小事專心做好,長大後,伴隨而來的「自律」、「自動自發」、「自我實踐」,這些相輔相成的內控能力,絕對是父母親送給孩子一輩子取之不盡的資產。

  但是一聽到老師說要培養「專注力」,爸爸媽媽們臉上又是一陣憂慮的說:「我不是專業的老師耶,怎麼辦我不知道怎麼教孩子專心?」這時,就應該給這些家長們一個鼓掌,其實擔心是多餘的,只要「有心」去做,下面這些目標一步步地做,孩子的專注力一定能越來越進步。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遊戲和放空,比你想得更重要

 

作者:曾多聞

孩子們到底需要什麼?丹妮絲•波普(Denise Pope)、莫琳•布朗(Maureen Brown)、莎拉•邁爾斯(Sarah Miles)等三位美國重量級教育學者,合著新書《負荷過重還是準備不足:創造更強大的學校,教出健康成功的孩子》(Overloaded and Underprepared: Strategies for Stronger Schools and Healthy, Successful Kids),給出了答案。

本書指出,現代社會運轉的速度越來越快,已經干擾到學校系統,間接對孩子的身心都造成傷害。書中點出學校系統的危機,也從科學研究的發現中,提出三個重要的應對策略:遊戲、甚麼事都不做的休息和家庭的關係。

研究和本書反覆強調:「每個孩子、每天都需要PDF。」

P是遊戲(play)。遊戲是孩子最重要的「工作」。遊戲給他們解決問題、與人溝通、自我調整、以及嘗試新點子的機會。遊戲時間可以是有計劃的活動,例如體育比賽或是美勞課程;也可以是隨性的活動,例如玩玩具、去遊樂場玩、或是和朋友投投籃。對青少年而言,「遊戲」甚至包括適度地上社群網站。所有自由選擇、由孩子主導、以興趣為依歸的活動,都算是遊戲。

理論上,每個孩子每天都需要時間遊戲;但現實中,很多孩子常常沒得玩。書中指出,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在校時間太長。二十年前美國小學生每天在校時間只有五小時,今天則長達七小時。本書作者之一、教育觀察機構「挑戰成功」(Challenge Success)創辦人布朗認為,學校應該把「自由遊戲」時間排進幼稚園和小學生的課程裡。

D是休息(downtime)。白天一堂課接著一堂課地上、放學後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地跑,不只家長累,小孩也累。成長中的孩子特別需要時間休息,以利生理和情緒健康。三位作者將「休息時間」定義為「不專注於任何課業或遊戲活動的時間」。「休息時間」就應該「什麼事都不做」,讓腦袋放空。

本書鼓勵學校敦促家長,在家規定孩子準時上床睡覺。在學校裡也應該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放空,如果看見家裡的青少年趴在桌上睡著、或開始發呆,不要責怪他們。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,做一個青少年,是很累的。躺在床上無所事事、聽聽音樂,也許是一個青少年打發時間最健康的方式。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孩子「無感」怎麼辦?

 
「為什麼都不想理人?」、「只對打電腦有興趣,做其他的事情都提不起勁?」
 
我們不禁疑問:「現在孩子到底怎麼了?」但是捫心自問,我們又了解孩子多少?孩子的喜怒哀樂,是否會與我們分享?還是閉鎖在自己的世界?不知道如何釋放與紓壓,只能在遊戲或臉書中尋求慰藉與認同。因此,孩子對生活無感、對學習無趣、對自己沒自信,選擇「宅」在自己的空間,「窄」化了未來的路,不知理想與目標在何方?在缺乏感知環境與探索內在的能力下,讓孩子透過「五感」的學習,就能從「無感」狀態發展「有感」覺知!

 陳建榮老師 2013/01/15

「為什麼都不想理人?」、「只對打電腦有興趣,做其他的事情都提不起勁?」

我們不禁疑問:「現在孩子到底怎麼了?」但是捫心自問,我們又了解孩子多少?孩子的喜怒哀樂,是否會與我們分享?還是閉鎖在自己的世界?不知道如何釋放與紓壓,只能在遊戲或臉書中尋求慰藉與認同。

因此,孩子對生活無感、對學習無趣、對自己沒自信,選擇「宅」在自己的空間,「窄」化了未來的路,不知理想與目標在何方?在缺乏感知環境與探索內在的能力下,讓孩子透過「五感」的學習,就能從「無感」狀態發展「有感」覺知!

1.多「感情」、多分享:親子互動不光只是作業、考試及成績,多與孩子聊到自身的學習與成長歷程,特別是高峰與低潮,讓孩子從中吸取生命經驗,進化親子之間的感情。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你是有什麼毛病啊!」漫漫年節長假,當想放鬆的爸媽和遇上想要討關注的小孩,總容易擦槍走火,脫口而出抓狂話語。專家為你歸納了三種父母最常見的NG句型,並告訴你為什麼應該避免使用,以及何種替代句型可以更有效溝通。

我們都很努力做個明理大度的父母,但難免會遇到小孩無理哭鬧、頂撞,你又正好焦頭爛額的在忙……這時候,腦子裡那溫柔明理的形象不敵怒火,只想抓狂大罵:「你是有什麼毛病啊!」

氣頭上時,的確很難精緻的與孩子溝通。但是,我們衝口而出的氣話,卻可能對孩子影響至深。尤其當我們不斷重複一樣的氣話,對孩子個性、親子關係都會有影響。

心理師瑞雪博士(Erica Reischer),在《今日心理學》(Psychology Today)上歸納了三種父母常用的NG句型,以及可以替代的較佳方案,供氣頭上的父母使用,以降低話語對親子關係的傷害,並達到正面引導功效。

NG句型1 :你快把我搞瘋了!

這個句型採用「愧疚法」去驅動孩子的行為。沒錯,孩子的確常常把我們逼瘋,但我們不需要把這事實告訴他們。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必須為別人的情緒負責,而這也是焦慮與低自尊的來源。

NG句型2:你到底有什麼毛病啊?

這個句型使用「羞愧法」去影響孩子的行為。如果採用了這個句型,就等於已經認定孩子有罪,而忽略了認知整體情況。

舉例來說,當你走進房,看見五歲的女兒把最心愛的衣服剪碎了,你可能會破口大罵:「你到底有什麼毛病啊?」但是,請記得,孩子絕大多數的行為都是為了「滿足需求」。比方說,博取爸媽的注意,或著單純因為她需要一些布料來拼貼。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 10 個生命氣質,長大後會超感謝父母的!

2月 2015年11
 
 
收藏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從孩子上小學那一天,無論你是宣稱「考試不重要」的豁達父母,或是「認真看待每一次大小考」的認真爸媽,你都跟「考試」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
想想親子對話中提及考試的頻率有多高?數數孩子每天花在念書、考試、檢討考卷、因考試難過或高興的時間有多少?你就可以知道家庭生活與親子關係受考試影響有多深。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心輔員、常為老師父母辦親職講座的高雄市莊敬國小教師陳玟如分析,過度重視考試分數,幾乎是親子衝突的最大肇因。

但你也不可能為了避免衝突,就完全不理會考試。陳玟如認為,父母還是要在乎考試,態度應該是,考試很重要,但是不可怕

考試的積極目的是,孩子可以透過考試知道我真的會了嗎?我在同儕間的位置在哪裡?可以如何調整學習?更現實的是,目前重視考試分數的學習氛圍中,考試的表現會形塑孩子的自我形象。

你的在乎會影響孩子,讓他在乎學習,在乎生命中許多檢核和關卡,在乎往後更多重要的大型考試。

「在乎考試」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許多考試失常的孩子不是不會,是因為爸媽對分數的錙銖必較使他懼怕考試。

大原則是,父母要在乎過程甚於結果。在考試前,有沒有準備?在考試後,有沒有想辦法將不會的弄懂?

要陪著孩子順利度過這些考試,必須掌握以下原則:

★回到評量本質:台北市南港國小輔導主任許育健認為,段考是在學習範圍中抽五十題來考,而這五十題並不等於能力,只要孩子不是大幅落後,就毋須擔心。而且評量就是「學習的健康檢查」,為的是讓學習更有效率,父母的態度是,看見他沒弄懂、需要幫忙的部分,而非為什麼粗心扣了六分。

★了解分數的意義:分數有意義,但是必須放在你了解孩子身心及學習狀態的脈絡下去解讀。孩子的學習是快是慢?優劣各是什麼?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你的孩子寫作業,是慢吞吞的小烏龜、坐不住的跳跳虎、耍迷糊的小天兵,還是字跡凌亂的迅猛龍?或者……屬於法力更高強的「混血小超人」?

   根據《親子天下》針對中小學生的父母調查統計,寫功課最常發生的困擾,除了孩子不會寫與不想寫之外,不專心、寫不完、寫太慢、寫得太潦草、粗心大意…排名前十大困擾。

   針對不同個性的孩子,需要有不同的「克服法」,才能對症下藥。來來來,放輕鬆,改變得一項一項開始,釐清行為背後的原因,才是根本之道。「專家合作社」在此問診,為筋疲力竭的爸媽獻策。

<小烏龜克服法>

孩子有以下的功課症候群嗎?

‧寫到一半,就開始發呆神遊、玩筆、畫畫。

‧要求他訂正錯誤,拖了半天依然原地踏步。

‧速度奇慢無比,總是奮戰到臨睡前,才驚覺還有一堆空白。

★先找出龜速原因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值得好好學習喔!請複製連結喔~~~

 

http://umeadesign.tw/18-things-highly-creative-people-do-differently/

 

18種「創意人」與你不同的做事方式|18 Things Highly Creative People Do Differently

18種「創意人」與你不同的做事方式|18 Things Highly Creative People Do Differently
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?」——父母最常犯的錯 

    • 2009-06
    • 天下雜誌出版

 

為什麼孩子不仔細聆聽?為什麼父母已經竭盡所能,孩子依然繼續做出不當的行為?下列幾種父母的反應不但無濟於事,反而會鼓勵孩子繼續舉止乖張。若你是正常的父母,會覺得其中有幾種似曾相識。

責備

許多家長很喜歡責備。孩子的不當行為:「怎麼還沒整理你的房間!」「真是的,怎麼又惹妹妹生氣了!」「老是待在電視機前面!」「整天含著奶嘴到處跑!」

父母責備完之後,還會補上幾句損人的話,如「你這樣真的很壞」、「太離譜了」、「你真叫人受不了」。

你也曾這樣嗎?孩子聽完這些責備後,會立刻改變他的行為嗎?你只不過對孩子說出他正在做的事,然而這一點通常他自己心知肚明,所以讓孩子明白父母不喜歡他的行為,是一點用處也沒有。對孩子來說,父母的這些責備只是「發牢騷」。他從中得到的結論是:「他不喜歡我,所以我必須爭取他的注意,繼續這麼做。」當責備還另外包含貶抑時,特別會這樣。

問孩子「為什麼⋯⋯」

父母總是一再問孩子,他們為什麼會做出不當的行為:「為什麼不整理房間?」「為什麼一直惹妹妹生氣?」「為什麼一直待在電視機前面?」「為什麼咬那個可憐的小男生?」「為什麼不聽我的話?」簡言之,「為什麼你不做我叫你做的事?」

這些問題也常加上損人的話,像是:「這真的是最後一次嘍!」或「你真叫人受不了!」。

你曾從孩子口中聽見過合理的答案嗎?孩子通常會回答:「沒為什麼!」或「我不知道」、「因為我要」。這對你有幫助嗎?有些父母甚至會得到像「媽媽你很煩!」這種傲慢的答案,或者孩子根本忽視你的問題。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學生需要老師或家長把好檢查作業這一關,

失去有效的檢查,

那麼孩子的學習能力是難以提高的。

家長要學會正確的檢查方法,

以培養孩子仔細認真、獨立思考的能力。

 

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些做法。

 

1、孩子在不同年級 功課檢查的重點不同

孩子讀一、二年級時,重點檢查字跡是否寫端正

做完作業時發現有不正確的地方,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學期剛開始,孩子換到新環境會遇到哪些挑戰? 老師好兇、沒帶聯絡簿、作業寫不完、同學不理他、成績變差…… 父母該如何調整心態,掌握哪些訣竅,和孩子一同感受挑戰的樂趣?

開學了,無論是從幼稚園進入小學的小一新鮮人,或中、高年級重新編班的孩子,不但要面臨新老師、新同學,還得因應不同的上課結構和多元課程。適應新的學期生活是一段持續的過程,除了開學前的收心操,開學後更需要父母的陪伴,與孩子共同面對新學期的挑戰!

小一生的挑戰

剛上一年級的小威開學沒多久就說不要上學,因為老師好兇。媽媽想:「怎麼會呢?小威不久前都還說老師很溫柔啊!」原來,班上有個小朋友,常常上課鐘響了還不進教室,老師怎麼提醒都沒有用,只好用比較嚴肅的口氣叫他進教室。小威看在眼裡,好擔心自己有一天也會被老師「兇」。

低年級小朋友最常說的就是「老師說」,這是因為在他們心目中,老師是非常重要的人。所以,與老師建立正向的關係是孩子的第一個挑戰。除此之外,還包括:

遵守上課規範:像上課說話、走動要舉手,聽到鐘聲就要進教室等。

完成學習任務:寫功課及閱讀等。

負責任:處理午餐廚餘、打掃教室等。

獨立解決問題:開始學習獨立處理事情,而不是凡事找老師幫忙。例如自己舀飯菜、自己削鉛筆。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本文摘錄自《天下雜誌》出版之《優秀孩子的十大關鍵能力》。開心會笑,難過會哭,是情緒,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; 而看到有人受傷、處於危難,會伸出援手、積極作為,就不只是情緒,而是同理心。

《新聞事件》台北市一名媽媽帶著4歲男童搭公車,竟然全車滿座、沒人願意讓座,她拿起手機,錄下這一幕,卻反遭一名男子嗆聲,這位媽媽氣得將影片PO上網,感嘆社會變得好冷漠。

 

兒少法中規定,12歲以下就算兒童,具坐博愛座的資格。但母親拿手機側錄,也有可能會激怒其他乘客。無論是不讓座的乘車,或者是拿手機側拍的媽媽,都做了最不好的示範,兩方都沒有「同理」對方的「感受」,才會讓這個社會變得愈來愈冷漠。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◎以下文章摘錄自《天下雜誌》出版之《優秀孩子的十大關鍵能力》。

 

一堆麥克風蜂擁而上問著失去至親的人,「請問你有什麼感覺?」;捉弄同學,因為他是「沒爸爸的孩子」、「後母生的小孩」;或者對著跌倒的人,失聲大笑~~

 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7祕笈,教出禮貌小孩

大人常對孩子說:小孩子要有禮貌。但對許多孩子來說,禮貌很抽象,家長需要給予更具體的例子和示範。

禮貌是可以教導、也應該教導的親子課題。禮貌讓大人與孩子學習以友善的態度面對生活周遭的人,無論熟悉或陌生。禮貌是一種生活態度,讓彼此覺得被尊重,也讓人心裡舒服。禮貌甚至是一種生活習慣,有了禮貌,一切將如雪球般,為孩子成長的路上滾出正向的能量。如何教出有禮貌的孩子?以下提供七點建議,而成功的金鑰密碼,就在於父母的優先示範。

教孩子認識禮貌的七個好點子

1. 禮貌愛微笑。微笑是展現禮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。微笑,是可以耳濡目染的,特別是來自父母自發性的微笑,總能原汁原味的傳遞給孩子。常常保持微笑,常常提醒微笑,常常看見微笑,是拉近彼此情感距離與化解衝突的魔力。教導禮貌,微笑,是最容易進行的事。

當孩子少了微笑,擺臭臉,大人直覺上容易認定孩子一定是不高興或生悶氣。有時孩子擺臭臉是情非得已,當孩子太過於專注,太過於緊張、焦慮或不知所措時,臉部表情很容易僵硬、平板、少變化。

試著同理孩子的情緒,父母需要練習靜下心來幫孩子說話,如「媽媽猜,你是不是因為我不讓你出去,在生悶氣?」、「爸爸猜,你是不是和電梯裡的叔叔不熟,所以他和你打招呼,你會有些緊張?」

2. 禮貌靠魔鏡。「魔鏡、魔鏡,誰是世界上最有禮貌的小朋友?」如果孩子無法覺察自己擺臭臉而有所調整,往往容易被誤解為沒禮貌。運用魔鏡來練習臉部表情的微調,讓孩子站在鏡子前,注視著鏡子裡的自己一分鐘。讓孩子從鏡中觀察自己的臉部表情,如是否常眉頭深鎖、皺眉、瞇眼、嘟嘴或嘴角微張。

讓孩子透過鏡子練習說話,並觀察自己臉部表情的細節,是否隨著說話內容有所改變。接著讓孩子練習慢慢微調自己的眉毛、眼神、嘴型、臉頰等肌肉或動作變化。當孩子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臉部肌肉時,他就有機會放鬆自己的臉部表情,不會因為過度僵硬,而讓人誤解他要傳達的訊息。

3. 禮貌招呼讚。說有禮貌的話,無論是請、謝謝、對不起,或是早安、您好、再見,總能為孩子帶來好回應。當大人習慣主動向人打招呼,常常看見對方的好表現,孩子也會有樣學樣。

華小302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